理科
市质检是高考前重要的两次模拟考试之一,主要是检查高中毕业班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状况。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工作作指导。今年的数学卷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学生们在欢喜之余不禁问道:高考也会这么简单吗?
学生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近一年时间的高强度的总复习训练,每一学科都要求学生能“挑战极限”,其中不乏高难度的问题,学生们已经是“杯弓蛇影”。回顾2004年、2005年两年福建省自主命题的情况,我们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2004年高考数学卷宏观把握上是有欠缺的,整卷难度过大,全省理科平均分70分左右,文科平均分更是低到50分。一些三类校平均分甚至只有30多分,老百姓纷纷议论“干脆别开数学课算了”、“这样的学校还有办下去的必要吗?”目前,义务教育正要由普及初中提升到普及高中,出现这种议论值得
我们反思。
2005年理科平均分94. 16,文科81. 34, 说明2005年试卷整卷上的宏观把握是好的, 区分度比2004年的要高。不仅受到国家考试中心高度评价,也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
高考命题坚持以“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 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高出20多分的平均分且更具选拔性,何乐不为。
高考难度问题,影响着整个高中教学。当我们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重点高中后,最大的困惑便是课本的内容与考试的题目为什么不是一回事?在遭遇不停的“棒喝”、“凉水”后明白了高考数学的要求便是难度大题量大,想要考好就得要会做还要快做。唯一的出路便是多做!其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会解题的“熟练工人”,而作为通过数学学科来培养的诸多能力则只剩下解题能力。孰知题海茫茫,高中的三年就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的三年。我们不禁要质疑让人充满失败感的高中数学教学。准确的讲,是太难的高考试卷。
2006年福建省的考试说明对数学科的命题要求试题“要适当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建构知识网络中培养能力。高考试卷应该通过考察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从而使考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能力。
复习建议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多次指出,高考命题要“关注数学教育改革的进展”、“更加关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进展。了解使用新课程考生的实际情况,汲取新课程中的新思想、新理念,使高考数学科考查更加反映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在2005年的高考试题上已得到印证。
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试题太多“朴素”。既无高深的知识,又无生僻的技巧,许多题目取材于课本的基本题或基本题的改造题,即使综合题也是由若干个基础题的组台加工而成。这样的试卷可引导我们在教学中跨出题海训练,避免复习时搞得过难,真正回到重视基础的正确轨道。同时还引导我们要正确理解“基础”,不是机械重复训练,而是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以及对知识本质意义的顿悟。
2006年的考试说明对试卷难度的说明“试题以中档题为主。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5:2”即基础题占了80%,复习的重心应该放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上。事实上,很多学生的“兰基”并不过关,忽视“三基”的落实,死抠“难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三基”真正扎实,难题才有可能攻克。省、市质检后复习更是进入白热化,各地区的模拟试卷一套接一套的,把关题、押宝题着实闹得人心惶惶,此时切忌盲从,放得 下才能拿得起。
每年的高考,既是考查学生的学,也是检验教师的教。高考试题年年创新,对2005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试卷可以用“能力考查,不拘一格;积极稳妥,科学和谐;关注品质,体现人文”来描述。备战2006年高考,我想也可用二十四个字来概括:“细悟深思、科学复习;掌握导向,高屋建瓴;转变角度,与时俱进”。
文科
这次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数学 (文史类)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大部分考生能比较顺利完成。解答题前三题难度不大,多数层次好的学生都能够做得比较顺手。后三题入题容易,但解答要有所发展却难,使不同层次学生能解决到不同层次的问题,题目的面孔熟悉,但设问有一定的深刻性,重视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以及思维性的考查。
在2005年福建高考试卷的基础上稳中有变、变中有新。命面思路清晰,试题特点鲜明。它既符合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又具有良好的评价功能和教学导向。
“稳”主要体现在:
1、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结构、分值、题量仍然保持不变:试题总体难度适中,与2005年福建高考试卷相比难度略有上升。
2、考核内容分布为:新增内容占30分;传统内窖中代数占70分;立体几何占21分;解析几何占29分。其所占比例基本合理,没有大的起伏变化。
3、试题层次分明,梯度合理,坚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考查。试卷中各类题型的起点难度较低,阶梯递进,由浅入深,使考生在解题过程中有拾级而上的感觉。选择题的前几道运用基础知识即可一望而解,而后几题刚需要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前提下灵机一动亦能顺利求解。填空题较基础能针对文科学生特点出:解答题的6个题目中共有13个小题,仍然具有去年福建高考的“多问把关”的命题特点。
4、突出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注重数学主干知识的考查。从内容上看,着重考查了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如代数重点考查函数、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重点考查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解析几何重点
考查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与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新增内容重点考查平面向量、概率统计与导数且难度不大等。如文科第(6)、(9)、(12)、(13)、(17)、(22)题涉及函数的反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最值、图像及含参数的问题,考查全面而深刻;第(22)题又是一道涉及函数、二项式定理、数列求和及不等式等知识的有关的综合题。
5、做知识与能力并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题目不偏不怪,方法思路常规;强调通性通法,考查解题机智。许多试题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可供选择,如第(10)题既可用两角和的正切,又可利用估计而较快得到求解。再如第(20)题的第二小题即可利用平几内容又可建系利用解几求解;还有第(21)题的第(1)即可利用方程求解,也可利用双曲线定义求解。第( 2)小题即可求出两根,又可利用根与系数关系,这样为学生充分发挥水平提供了机会。
“新”主要表现在:
1、试题位置顺序、分值、题型、难度右所变化:概率问题历来在解答题中分值12分,这次只出现在客观题中,分值降为5分;导数与函数的综合题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解析几何大题的考查在文科试卷一般都放在堆后一道,有押轴题的意味,这次放在第21题的位置,且难度有所下
降,而把难点放在函数、二项式、数列和、不等式的综合证明上,与福州市质检类似。这点变化值得重视。
2、在应用题方面出现了一小——第(15)题、一大——第( 20)题,要求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考查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考生能否把数学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即注重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考查,又符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改革趋势。这是一道好题,也是整份试卷中的“亮点”。
3、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深化,对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转化、表达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如第(12)题考查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及几何画图像能力。第(17)题考查知识转换、知识综合能力。第(18)题着重考查数列中的方程思想,淡化性质技巧。第(19)题考查几何画图、空间想像能力。第(20)题考查材料阅读、理解迁移能力及逻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21)题综合考查等价变换、数形结台等综台能力。
复习建议
试题注意了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出发,注重各部分知识的综台性、相互联系及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各部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在试题设置上注重考查数学的“双基”,出卷整体的趋势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这样的趋势有利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和保护文科考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题难度有了较为明显的降低。整张试卷体现出对基本知识、核心能力的考查。题目设置没有出现太多的关卡和难点,思维量、运算量适中。
当然,数学试题的命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总会有一些值得改进之处。如在第(19 )题立体几何若用空间向量来做,因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建系没找到最优的方式(其中参考解答也没给出最优的建系方式),增加计算量,即使找到,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诸多学生因计算错误,费时费力,而得不到分。该题若用旧方式处理,反而运算量小,得分不比用空间向量解决来得低,这也有违推广用B版本教材的初衷的嫌疑。最后一题考查内容的设置似乎有点剑走偏锋。区分度不大,值得商讨。总体来看,整张试卷还是比较成功的。